公司科学研究紧密围绕生物学、生物与医药的团队建设需求,在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打造具有公共服务能力的科研平台、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为主要引领,提高学院的综合科研能力,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提高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1.整合科研资源,加强团队建设。团队是科研发展的基础,学院将继续整合科研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已经获批校级以上团队,要发挥团队力量,组团攻关,凝练科研成果,争取获得省级科技奖项;未参加团队组建的教师,促进聚焦科研方向,按照目前学院的科研框架,新组建若干科研团队,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科研团队;新引进教师必须加入团队,在团队建设和老教师的带动下,尽快发挥力量。根据学科和科研发展需要,做到团队建设与学科发展相互辅助、相互支持、协调发展。做到人人有团队,抱团取暖、抱团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学院科研团队规章制度,发挥团队带头人的作用,明确各个团队成员的作用。做到团队业绩与年终业绩考核、职称评定等挂钩。
2.注重科研积累,加强高水平成果培育。鼓励团队、教师在成果产出上做好顶层设计,注重成果的积累,凝练特色成果,提高科技产出水平。产出高水平,有推广转化潜力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有品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3.加强社会服务与成果转化,努力争取横向课题。推进教师与企业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推动学院社会服务工作。组建社会服务科研团队(食用菌、秸秆综合利用、生物制药、生物农药、中草药),加强企业、社会与教师的沟通联系,做好服务对接;做好大庆市市校融合项目、三区人才项目;加强与企业合作(如黑龙江省国际动物用生物制品工程中心、大庆华理能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争取成果转化。
公司科研整体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国内相同领域处于先进水平。学科专任教师担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环境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Drug Development Research、Frontier in Microbiology、Biocell等期刊编委。近5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省部级项目50项。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3项。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生物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奶牛乳房炎嵌合亚单位疫苗已经实现转让,高效木质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筛选及降解效能研究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教师指导员工获得“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奖励8次,3次获得优秀组织奖。